雪見北坑山大板根
雪見大板根神木位於觀霧樂山林道和北坑山的中途,海拔約1950M的地方,其高大粗厚的板根有四層,高於地面2公尺多,寬約12公尺,若從雪見遊客中心起登去程約4小時,回程差不多也要4小時,踢林道比較久,爬升陡上區域在往北坑山前290公尺路段比較累一些,回程似乎好像是緩陡上,路跡算是蠻清楚,有林務局裝設螢光塑膠條非常明顯,還有近年來被數以萬計的山友前來造訪,踏出一條非常明顯的路,延途都有防止迷途的繩索導引,很少有聽到迷失方向的山友,這條山徑也是一條古道,「鹿場連嶺古道」的一部分,這條北坑山連稜古道路線會經過知名的樂山雷達站,從樂山林道8.3K登山口,因算門冷路線,路況不算明顯,非大眾路線,須要老手熟知這條路的人帶比較一路好走。
欲想見雪見大板根阿公,可經由國道一號下苗栗公館或是三義交流道下,接大湖鄉進入雪見遊憩區,或是國道一號下苗栗交流道,轉 72 號快速道路往汶水大湖方向,在大湖酒莊前轉苗 61 線,大致依雪霸國家公園指標前行即可。另一條路也可以從石岡或東勢往桃山部落往雪見遊憩區,這條路蠻適合台中市民,沿途風景相當漂亮,中途可以停一下休息看看風景再出發,我二趟都是從台中市區往石岡出發這條路,這趟的影像紀錄,來到中油石岡豐勢路站先加油然後上洗手間沖一下臉把睡魔趕走,之後的加油站是卓蘭市區,過了後面都沒有加油站了,各位山友多少加油加滿在登山,反正日常也要加,只是先加,至少不會屌在山區,我有過一次忽略在谷關沒油屌車過,從雪見第二趟回程差點沒有油,還好撐到卓蘭,神明幫忙。若是早在市區已加滿,也可以從萬順一街接石城街往卓蘭方向。
車子在往中油石岡豐勢路加油站後面是石城街,通往卓蘭蠻順的路,沿途都有指標。
出發前可以先在家做功課怎麼走比較順。無論開車及騎機車都可以抵達,第一趟是開車,第二趟是騎機車,目的是沿途詳細記載地景。
行經長庚橋。
過去曾經是橫跨大甲溪長庚吊橋。
橋的左邊可以看到石岡水壩,於1977年完工營運,由台灣自行設計與興建水壩,當初為大甲溪的攔河堰,全長700多公尺,是一座橫跨大甲溪的水壩,提供台中市民生及工業用水主要水。
長庚橋下方是大甲溪,為台灣四大河流之一。
續行石城街,上方有指標往大湖卓蘭方向。
來到叉路口往左轉卓蘭方向。(右轉是去東勢市區)
來到寬敞的東蘭路。(路過夜總會)
來到卓蘭大橋是東勢往卓蘭跨越大安溪的一座大橋,若沒有這座橋,要從東勢市區走山區往雙崎部落進卓蘭,我走過幾次還蠻悠閒浪漫(慢慢看風景),有了這一條運送水果到台中市菜市場蠻便利(卓蘭-水果之鄉)。
大安溪主流河長95.76公里,流域面積758.47平方公里,分佈於苗栗縣南部及臺中市北部。主流上游名為雪山溪,最高源頭發源於雪山山脈之雪山主峰西北坡,表示卓蘭的水果噴灑的水來自雪山。
雄偉的雪山山脈,清楚可見,層巒聳翠、山清水秀。
走到卓蘭大橋尾端往右轉。(左轉是要去苗栗三義)
若發現油不夠,卓蘭大橋直走30秒內有一座加油站,接下來的路就都沒有加油站了。
沿著卓蘭提防直走,眼前的高山蔚為壯觀,山明水秀像似一幅畫,單純開車走這條路蠻心胸舒暢,只不過這條路寬筆直有不少大貨車奔馳,要小心來往車輛。
這條路已經來到苗栗縣境內,有一陣子都走這條路旅遊拍照,包括差不多荒蕪的卓蘭大峽谷,這條路後面銜接到台中市和平區,往海的方向是苗栗三義鄉。
路況相當寬敞平坦及筆直,前方的山巒美不勝收,空氣也比都市清新許多,大安溪對面則是台中市。
假日一到這條路相當多的單車族相約在此騎乘旅遊,訓練車隊也不少,應該是路寬路也平。
來到了苗栗縣卓蘭鎮大克山白布帆社區,這裡曾經是日據時代時的古戰場(附近有遺蹟),相傳日據時期為了撫番,日軍駐紮在此,從山上俯瞰,一片片白布營帳遍布,因而得名白布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路口有楊桃及葡萄等水果造景地標,是這裡的農特產。
這裡有一座路標,雪見遊憩區還有25公里,指引我們走對的方向。
來到橋中央往桃山部落,看著棉沿的青山綠水,心境變得輕鬆舒坦起來,原始的山區樣貌,視野是如何心曠神怡,真正的遠離了繁忙的都市叢林,不登山來走這條路欣賞山林,也相當享受悠閒放輕鬆的時光,所有煩惱都放空,早在幾年前都來到這裡紀錄,心中總是二種心境,一是進入台中市最偏鄉的原始境土,避世隱居的地方,是一處無憂無慮的深山生活圈,二是屌車不知道怎麼辦,最近的車行在東勢區。
白布帆橋後右轉,碰到的第一個社區就是台中市雙崎部落。
走到三叉路,各位師兄師姐請左轉,右轉要往台中東勢區回台中市區的那條路,那條雙向山境彎彎曲曲,須要花一點時間才抵達東勢市區,我走過幾趟沒有特別景色,雙崎部落倒是有造景及展望點。
經過香川及達觀部落(沿途沒有,來到了有如與世隔絕的桃山部落,是雪山坑「巨人之手」及台灣最大「山蘇林」超人氣景點,也曾經是賽德克巴萊及中國西遊記電影拍攝景點,巨人之手是後期整理乾淨觀光景點,原這裡大約20年前曾經是一座雪山花園農場遊樂區,「巨人之手」及台灣最大「山蘇林」都屬於園區內的造景,後來當地人說當年由一名葉醫師打造,開幕風光一時,為在地帶來人潮、錢潮,但好景不常,經營5、6年後因為執照加上占用國有地問題結束營業,廢棄至今大約20幾年。其實在原住民文獻上這裡還有一件事蹟,網路可能找不到,要找也要花時間,是有關日軍在這裡一段故事的事蹟。
經過雪山坑橋往桃山部落市區直走。
來到叉路支線是往雪山坑「巨人之手」及台灣最大「山蘇林」超人氣景點(上面有指標),這裡過年櫻花盛開的季節,有一整排的櫻花樹綻放蠻美的。
經過桃山社區來到一處三叉路。
各位善男信女往雪見請往右。
這裡有一座「士林攔河堰」,一處景色優美休憩地方,是一處不錯泡茶聊天午休的好地方。
士林攔河堰有著一個榮銜「台灣第一座擁有魚梯的水壩」主要功能是攔引大安溪的溪水後, 越域引水送往鯉魚潭水庫調蓄利用,建立有魚梯設施的水壩,具有維護生態的功能。
好山、好水、好心情,看到青山綠水,湛藍的天空,不論你是單身或是親朋好友到此一遊,溫度涼爽來這裡避暑,相信這裡好山好水會吸引著你的心胸,在這寧靜的四周,清新的空氣,看著四周群山與綠水,心情舒暢享受著大自然美好的景致,放空心靈解開心中的煩憂,在國內也有如此媲美歐美的景點,現場景觀比這畫面還壯觀,好幾次來到這裡拍攝紀錄,這裡成了我午休野餐的地方,面對著水池靜靜的沉澱心情,讓心靈呼吸這裡新鮮的空氣,看著四周記憶著這趟旅程,旅行過程不一定起點到終點,有時慢慢走,看得多,走到哪玩到哪,不一定要往人擠人的人氣景點湊熱鬧,各地偏鄉山明水秀、湖光山色與眾不同的休憩景點,這輩子從來都沒來過那種新鮮感,回憶總是比較深,長途拔涉的旅行塞車之苦,因壯闊山林美景讓心境舒暢自在,化解塞車停車的悶氣。
這裡也有小小市集,賣的好像是這裡農產品,不少遊客前往購買,水果甜不甜,馬上喀來吃立刻解盲老闆誠不誠實,這裡居民應該沒膽賣蜂蜜...,不然孩子很快就沒爸爸了。
士林攔河堰前的山景,整座山已經被在地農民開墾摘種蔬果,山幾乎變成癩痢頭樣貌,老實說沒有水壩後面的美。
士林攔河堰過去是苗栗境內,也是可以通往雪見,只是一樣要腰遶山境產業道路比較費時一點,走政府規劃指引路線會比較順利安心。
離開士林攔河堰後有指標往雪見遊憩區方向,寫文章圖文並貌,靜止狀態的影像紀錄比動態紀錄在腦筋記憶裡,定格靜止狀態的影像停留記憶會比較深,因為他不像影片一直在跑,定格畫面找路比較好找,可預先留意接下來路況的地景,網紅動態影片有點像溜滑梯一下就帶過,你要回轉找路影片位置(每秒24-30張),要花點時間,相對也要看寫文章的人細節交代,早期我參考登山社團寫的文章絕大都是歡樂合照及午餐時光,少有詳細介紹步道細節,也可能沒有時間關查,也有寫但與我真實進入該步道還是有差距,我多次找好久才找到路,波津加大雪山線就是很明顯的案例,要不是布條及常時間登山警覺性,雖然還是有迷路一下,人生差一點打電話救援,最後還是讓我找到路不用麻煩人家,網誌要多看幾篇才能判斷真正的路,謝謝登山協會的布條,有如海港的燈塔。
看見叉路繼續直行。
到了第二條叉路請往左。
下到溪床的一條平坦的路,後方的山脈應該是苗栗縣泰安鄉雪霸國家公園,丸田砲台遺址就在那座山半山腰,日本於1895年派兵進占統治台灣後,日兵為了監控防範現今泰安鄉南3村泰雅族北勢群9大部落抗日行動,選在司馬限林道旁制高點的二本松建造丸田砲台,以隨時鎮壓泰雅族人抗日行動,而丸田砲台業已消失,僅能以象徵性遺跡標示牌展示。
來到了梅象橋,前年疫情爆發沒多久,這裡也曾經貼了一座公告,好像謝絕進入看板,怕感染後面幾個部落居民。
橋下溪流是大安溪。
左側的景象,這裡可以說是群山環抱之中,景致相當舒坦宜人。
筆直的大橋,即將進入山區爬升道路,路還算寬,彎曲的瀝青混凝土鋪面道路小心會車。
各位客官,歡迎進入的是梅園部落,是苗栗縣內最遠,最高的一個原住民聚落,也是泰安鄉境內佔地面積最大的村落,也是外送員及郵差奔馳最長路程的地方。
泰安鄉境內泰雅族的先祖大多來自於tinlangan部落,其中梅園部落及天狗部落,耕居於盡尾山西側下平坦處,數年後,移居到雪見附近,在此處,梅園與天狗部落分散,梅園部落向西南下移遷到司馬限山東南側下,當時梅園部落是人數最多的聚落,也是最驍勇的支族群。日據時代日本人入山,為支離梅園部落的勢力,將一部分家族分散到現大安部落,一部分發落至現司馬限部落。後來梅園部落發生了痢疾傳染,族人大量死亡,只剩少部分族人存活。痢疾傳染之後所剩的族人,離開makawan,沿著山往下約三百公尺處定居,地名為awnaw。於此開始學習耕作水田,部落穩定成長,數年之後,部落才又往山下移至大安溪旁居住至今。光復後,本地種植大量梅子樹,當時國民政府取名梅園,即為現今的地名。民國五十二年八月間,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沖走部落大部分農田,因此部分族人移往台中市和平鄉定居,但仍有許多族人再度歸來定居。
接下來來到天狗部落,這裡在日治時代算是台灣原住民中最驍勇善戰的族群。
來到叉路 二邊都可以走,最後還是會匯合。
剛剛那條路匯合處,請往左走。
在這叉路看見一位輕熟女,獨自一個人帶著簡單餐飲,悠閒的騎著單車往雪見方向騎著,不知道他是從哪裡騎到這裡。
海拔慢慢爬升,轉頭一看,看見了壯觀的雪山山脈,有看見從山下的機車族騎來這條路旅遊,也是要去雪見遊憩區,你們可以從goodle算出車程須要多久時間,沿途景色實在太美,停停走走欣賞風景及短暫休息吃點心好心情,早一點出發比較有多一點看風景的時間,騎機車看的風景比較多,缺點怕回程沒油屌車,但也還好,回程用滑下山可以省油,到平地再騎,或者準備一瓶700cc的空瓶裝汽油待命,回程應該可以騎到卓蘭加油站。
經過之曲折蜿蜒路況,來到了一處叉路,已經來到了司馬線林道,各位師兄師姐請往右。
這裡有相當多清楚的指標,指引遊客方向。
往雪見遊憩區方向直走,路只有一條沒有叉路了。
往後走是往苗栗大湖市區,北部山友也可以選擇走這條路來到這裡。
這裡離雪見遊憩區大約還有10公里。
從這個視角看見叉路景象。
進到司馬線林道居高臨下,視野遼闊,看見更遠的山脈。
海拔越高看見的山景越是壯觀,群山連綿,青山綠水,好心情。
道路的開通,交通工具的普及,可以讓我們輕鬆進入山林休憩避暑,不再須要辛苦靠著雙腳疲於奔命翻山越嶺爬一天,才能居高臨下看見如此美麗壯觀的山景。
經過二本松解說站(丸田砲台文史紀念館)及丸田砲台遺址,林間步道來回大約1.5K,若有時間再去走走。
來到了約20.25k雪霸公園界碑觀景台。
這裡是觀賞雪霸聖稜線,視野奇佳,是一處欣賞百岳絕佳位置。
早上的天氣相當的晴朗,清晰可見前方雄偉群山,到了下午可能就水氣上來濃霧籠罩,白牆機會不小。
解說板上標示前方每一座山山名。
雪霸聖稜線,雪山的脊樑,一條高達15公里高聳稜線,位於苗栗、台中交界的雪霸聖稜線,山巒連綿,連峰競秀,超過3000公尺大小山頭約有20餘座,地形雄偉峻秀,巍然屹立。
聖稜線的美,曾經日人台灣山嶽會總幹事沼井鐵太郎在1927年(昭和2年)首次攀登大霸尖山,後來在1928年(昭和3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文裡描述:「 ……這神聖的稜線啊! 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 戴上勝利的榮冠, 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此即為山嶽界稱大霸尖山到雪山之間的主脊連峰為「聖稜線」的由來。
台灣第二高峰│雪山主峰│標高3,886公尺,山頂設有一等三角點,山頂設有一等三角點,日治時期名為次高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與苗栗縣泰山鄉交界,單程10.9 公里,入冬銀白色的雪景覆蓋整座山頭而得名雪山,為大安溪之源,相當有人氣熱門的一座百岳。
火石山標高3310M,居台灣百岳第50位,為「八銳」之一,具有一顆三等6613號三角點。
中雪山,台灣百岳排名第79,標高3173公尺,編號6611三等三角點基石,銜接230林道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
這座山2020曾經團登一位女性在中雪山失蹤30天,丈夫懸賞金從50萬提高到150萬,至今還未找到,可以從網路上搜尋,我每回看到這座山都會想了一陣子,很多鍵盤網友都怪獨攀造成救援資源浪費,其實不盡然,近年來團登山難也不少,找不人大有人在,我也曾經幾次迷路過,當我在驚慌時,是看見綁路條,有如漁港的燈塔導引我走正確的方向,有人說離線地圖很重要,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想用,也不見得不會迷我曾經在冷門路線紀錄回程時,遇到一對父女正往我這邊來,她女兒一直低頭看著離線地圖,從我前面走過,她抬頭感覺好像沒路,我跟他說直走沒路,因為前面的路已經崩了,要腰繞上去,她才驚覺跟我謝謝,我猜測記載的登山客走這裡當時路還健在,路崩掉了,他也不適巡山員,不太可能更新,後面看著前者記載的地圖就這樣照著走,正確是離線地圖參考,眼睛還是要盯著山徑,免得鬼撞牆。
大雪山位於台灣苗栗縣泰安鄉與台中市和平區交界處,屬於雪山山脈,標高3530公尺,為台灣百岳名山的「十崇」之一。
大霸尖山位於新竹尖石與苗栗泰安,為雪山山脈聖稜線山岳之一,海拔高度3,492公尺,山勢磅礡壯麗,有「世紀奇峰」之美譽,自古是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也是500元新台幣面額的背面山景。此路線可將大霸群峰的加利山、伊澤山與小霸尖山入手。
假日停滿了車輛,來到了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
這是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迎賓牌樓。
夏天來這裡算是避暑勝地,道路的開拔,交通工具的普及,便利了遊客快速輕易進入山區休閒遊憩。
停好車後來到遊客中心前廣場。
23.7公里處,表示從山下到這裡約23.7公里處。
遊客中心室內還蠻豐富,包括雪見地區興建的解說據點展示區,視聽室跟輕食餐飲區。
這裡有相當清楚的導引解說牌。
這裡也有一面周邊環境介紹解說板。
這面更仔細介紹著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圖,可以看著你們如何來到這裡。
戶外也有座位,如果是自己有帶餐點來的話,在遊客中心對面也有提供桌椅讓遊客使用。
這裡二樓也有提供飲水機免費使用。
遊客中心內附設布岸把臘cafe輕食館,泰雅語稱雪見為「布岸把臘」,意為「等待狩獵山羌的地方」。輕食館內有提供咖啡、土司、簡餐及紀念品供遊客選購。
林間步道—循環步道(全程920公尺)林間步道為兩條主要木棧步道(循環步道)及一獨立人車分道木棧道所組成,全長約920公尺,其中包含一開放式的林間教室。主要提供遊客在有限的空間中,體驗雪見地區中海拔闊葉林帶的森林景觀,適合一般遊客健行及老人家養身的地方,一趟森林浴之旅。
林間步道我有拍成影片的部份讓大家了解這條步道的樣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gckJq0OY8
林間步道其實蠻好走,四周充滿了森林芬多精,提神清肺,情緒舒緩讓人療癒身心,對身體相當有幫助,還有蟲鳴鳥叫聲,心情變得舒緩,據我親耳聽到一位老伯伯得知癌症初期,決定放下手邊的工作每天搭著客運到溪頭健走,沒想到癌症消失,醫生都覺得奇蹟,這可能空氣好心情平和有關,他也有配合醫生給的藥物讓壞細胞遠離,這是我親耳聽到的第二位靠天然養生癌症消失的方式,但還是要勤快,不能有一天沒一天,若你們有家人得到癌症,帶他來山區走走放鬆心情會病情有一定的幫助。
走在寬敞的司馬限林道開始往北坑山方向前進,享受一趟尋找大板根真面目之旅。
尋訪這條司馬限林道,處處是豐富的人文和靜謐的山林美景。
來到了第二座鐵閘門,目前只有救援才開放的閘門,一般遊客或是登山客僅能徒步往返,自行單車也可以進入這條林道。
這是林間步道4號步道入口,景致相當優美,值得相約親朋好友前來踏青享受森林浴。
這是四號步道入口景觀,雪見遊憩區這裡不用門票及停車費喔。
這條林道相當用心,沿途都有提供行動洗手間,避免登山客或是遊客隨地大小便製造惡臭及野生動物誤食,在台中市大雪山橫嶺山步道其實是沒有如此貼心的設施。
司馬限林道過沿著昔日原住民獵徑開闢,海拔高度約在800-1200公尺之間。
來到一處相當寬闊的展望位置。
這裡有座解說板,為大家群山點名。
從這位置再度欣賞聖稜線群山優美的容貌。
在這居高飽覽如此壯觀的綿延山脈,讓人心情愉悅及舒暢,這也吸引著每位登山客爬山最期待的大景view。
依然可以看見台灣第二高峰雪山主峰還有隔壁的北稜角,總路程大約10.9公里,但爬升超過1,700公尺,相較於玉山之下是比較是否有難度的路線,其實看個人腳程體力而定,單攻挑戰自己的意志力大有人在,多日登山行程享受山林看得風景比較多,爬起來也輕鬆,現在這些超人氣的山頭路跡,已經被踏到像郊山的路清楚,地球臭氧層已經遭破壞,地球溫度越來越高下,高山要寒冷的機會以後也會越來越小,高山症狀況也可能消失。
大小霸遠遠著跟著我們對望,過去大霸還有階梯能登山山頂,現在僅能在下方處,拿著拿著牌子拍照,見證到此一遊紀念照,會拆除階梯是怕山友萬一滑落,責任歸屬於林務局,還不如拆掉比較平安無事。
大雪山及中雪山都還在。
中雪山再一次清楚著看見,最後出口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50K位置。
這條司馬限林道旁邊從二本松開始有一條北坑溪古道,也有不少登山老手探訪,只不過步道早已崩壞中斷,目前非林務局規劃登山步道,所以不太建議前往。
林道寬敞平整,這條以前載運木頭的路,以前還不是這麼平整,後來經過修整後變得如此平整。
單純來這麼梯林道的遊客享受森林浴其實不少,路寬只有一條路,走起來總是會讓人心安。
踩踏過舒軟的松林道,路況平緩寬敞,還有著綠意盎然的森林美景,舒適愉悅。
來到了東洗水山登山口。
東洗水山是雪見地區最高的一座山,步道雖然只有800公尺雖算不長,但幾乎全程陡上,部分路段有繩索可攀附,爬來可會氣喘如牛。
若有時間及體力可以順便抓一支三角點,若沒有改天再來抓回味這條林道。
沿途依然有展望點,這裡的方向是苗栗地區的山景,可以看見虎山。
繼續自由自在踢林道,一日登山滿心想著期待看見大板根阿公,在累都值得。
沿途還可以看見貼心的休憩椅,坐落在環抱四周優美的林相內,清香的芬多精,蟲鳴鳥叫合唱團最自然的背景音樂,在這裡野餐泡茶談心話家常,如此涼爽的大自然環境,真是一種幸福享受,僅此一座先佔先贏,遲來只能自備野餐墊席地而坐。
來到一處三叉路廣場,這裡是北坑山登山口。
往右是北山坑駐在所,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設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所設置的基層警察機關,負責治安與敦化的行政與統治任務,設置於散佈各聚落中,廣泛的以最精省的警察來監視各地方社群,畢竟反日的狀況一直存在著,同時也負起經濟及教育原住民兒童的教育任務,從歷史照片可以看到,功能類似現今的派出所,昔日古道上從二本松起每五公里設一座駐在所,計有:荻剛、日向、雪見、幸原、北坑、曙、鹿山、泉、榛、中間..共10座駐在所,目前還找得到遺跡,據這一天遇到一位退休經常來這裡走林道的老伯伯說僅有5座,目前最熱門,登山客前往造訪探究的「北坑山駐在所」,覆地相當大,是昔日古道中行政及軍事中心,於大正12年(1923年)建置,但當時日治時代的建築早已拆除不存在,現今所看見的都是光復後所蓋的工寮。而雪見駐在所曾經是雪建周邊地區的行政中心,並設有教育所與交易所,提供給原住民教育及物品交易的功用。
這位置是0K北坑山登山口。
可以選擇爬登山步道,也可以選擇走木馬道,二條路差200公尺,想練身體強壯及腳程的可以走登山步道,想保留體力及輕鬆走,可以走木馬道,最後都會合,我們這次選擇走木馬道,以輕鬆的方式探訪大板根阿公。
登山路線以早年伐木時期的木馬道與集運場銜接環狀步道。
步道末端呈現緩下坡後與木馬道在鞍部的集運場會合。
沿途林相豐富優美,空氣清新,溫度涼爽,汗流浹背也容易乾,在都市郊山幾乎找不到,也比較黏熱汗流浹背。
經過了二小時,來到了鞍部集運場。
這是鞍部集運場景觀,相當的寬敞。
這裡有座指標。
旁邊也有座指標。
還有訴說著這條木馬古道的故事。
這是北坑山0K登山口登山步道,銜接這裡的景象。
也有指標牌導引,相當詳盡。
從上面俯視木馬道的景況。
進入最後陡上約0.32公里就抵達北坑山,是通往大板根必經山頭。
登山步道便得很親民,有木階梯登高,也清楚導引走正確的路。
毫不客氣一路陡上,這也是一般準備登頂前都是這樣的路況。
偶而一段小小的平緩的地方讓你暫時喘口氣。
持續的一路陡坡。
再遇到平緩喘口氣的地方。
抖不停,卻都已經來到一半,還是要堅持走下去,對心肺功能都有直接的幫助,微笑以對樂在起中。
沒完沒了的陡不停,內心開始安慰自己...應該快到了....應該快到了...最終開始懷疑人生,我怎麼會來這裡。
喘噓噓加上汗流浹背,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強壯的身體,還有修練身心脾氣的好地方,說不定有一天領悟到高僧佛法的精髓-四大皆空,長期登山苦行後,開始吃齋念佛消業障,腎結石變成舍粒子,阿咪陀佛。
往上爬終究會來到山頂,路只有一條,只是早晚而已,我總認為爬越高,心情越是既來就任他擺佈,克服任何路況,爬不上去就停下來休息,因為哭泣,山路也不會變平坦,也不會有接駁車來載你,意味你就任命吧。
沒想到這短短的320公尺,讓你氣喘如牛,腳酸,終於來到了北坑山山頂了。
山頂四周樹林包著緊緊著沒有展望,肯定是一條爬健康登山步道兼具收集三角點。
我狼狽的身形,時間關係無心打伴整理見客,將就請同事幫我拍一張最英俊相親照,很難得露臉的我,見證歷史的一刻,網誌不是複製貼上,你們看不出我有177公分,前方的背包是裝單眼相機用,有緣山上見到我,找我合照OK沒問題,記得開美肌。
這裡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爬山最重要的事,三角點算是臺灣岳界聖石,畢竟登山客爬完整座山總是須要一個紀念性的目標,無庸置疑三角點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也是疲憊不堪結束整個登山步道的終點拍照的地方。
北坑山三角點四周的景象,腹地不算大,30-40位登山客可能會滿座。
大約花了2.5小時從遊客中心走到北坑山路段,接下是最重要的行程,尋找大板根的時候。
三角點旁邊相當明顯的路徑是往大板根的方向。
經過實測去程或是回程單趟均約在90分鐘,腳程快的老手約1小時可抵達。
一開始先是下切。
下到平緩的路段。
地上都是闊葉撲地,相當鬆彈舒適好走。
路蹟算蠻清楚。
沿途有林管處綁的路標外還有登山客的路條,這些是最直接最容易辨識方向的東西,起霧也容易看到方向,相對的也最容易讓登山客離開山徑回到登山口的指標,謝謝如此用心造福登山客。
沿途都是闊葉撲地的山境,還有大批登山客來回踏平的路,相當容易辨識這是人走出來的,非獸徑。
一路陡下,山友怕登山客誤闖迷途,也會綁上塑膠帶警示不要走那裡,「非畜牲請勿進入」。
來到平繯的路境相當的優美。
接上這條應該是過去伐木時木馬道。
筆直的木馬道,有點像森林鐵道。
山友開發的山徑一般都是沒有在浪費時間速戰速決的捷徑,政府避免不必要的救援,以登山客安心優先,應該都會以寬敞平穩林道優先開闢登山步道。
來到一處樹幹越來越粗壯的區域,這些應該逃過伐木那年代的樹木,應該是沒有經濟價值躲過斬首的命運。
有些半倒應該是地基日曬雨淋而鬆軟,這區域屬於雲霧帶,相對水氣比較厚,樹根拔不住地基自然就倒下。
雲霧帶過了中午差不多開始起霧了,迷霧森林的景致,有如進入了神秘世界,我都會停下腳步欣賞此刻的美景,我常遇到過,這時蟲鳴鳥叫聲都會不見,四周一片寂靜,但持續的時間不會太久,畢竟氣候跟溫度都是在走動,遇到能見度低的狀況,我自己都會停下來等霧散,大約停個10分鐘差不多散開,對登山新手大都可能是急著怕迷路。
起霧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螢光塑膠路條,一樣明顯導引正確的路,相當用心,只不過到了快要抵達大板根,就沒有再發現這款塑膠路條,被登山客路條取代。
抬頭一望雲霧飄渺,同事腳程已經直奔大板根,我還是在慢慢欣賞著山林變化優美境界,畢竟每一次登山都不一定有機會見到如此景象,在這條相當有人氣的山境不太害怕迷失,還不如自由自在悠哉這片森林一景一物。
在這迷霧森林,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路條,像似海港的登塔,導引著登山客方向,這種材質黑漆漆森林,頭燈或是手電筒照過去都會反光,相當聰明的選擇材料。
涼爽的溫度與濃郁的森林芬多精,有著大自然的安非他命,總是讓人精神清爽及提神,我的經驗是會讓你一整週精神都很飽滿,若是身體感覺懶洋洋,爬山可以幫助你身體機能轉變,也可以改善筋骨酸痛,我因打壘球造成右肩長期拉傷酸痛,中西藥都用了,依然會疼痛,最後是靠著假日爬山一整年才全癒,登高陡上手舉高會酸痛,但因持續陡上,手臂不斷舉動,登頂後消失,下山無感覺酸痛,但回到家隔天又開始酸痛,但經過一年假日登山卻全癒,假設我每三天登一次,可能三個月就改善不藥而癒,大自然療法完全免費。
若家人有肺部狀況,登山確實能改善肺部的問題,包括咳不停,我在登山過程聽過不少因登山讓肺部全癒的真實事蹟,但必須是持續不斷,不一定要到百岳深山,居家附近的郊山就可以了,每天多花一點時間,恢復心肺健康。
山境被來往的山友踏的相當清楚,空氣也相當清香,夏季的天氣走起來還蠻舒適,濃濃的森林芬多精讓人提神保持清醒。
來到一處平緩的山境,偶爾也會出現陽光灑落森林的景像。
山境只要有人走,就不會荒廢,山林也變得跟人一樣有活力,讓迷途的狀況越來越低。
管理這條山境的林務局這幾年非常用心,在可能迷途樹林位置,綁上鮮紅的路條指引我們走正確的方向。
我曾經在稍來山及波津加山往大雪山遊樂區迷途過,後來靠著熱心登山客的布條才找到正確的路,謝謝他們,這比離線地圖還要快速直覺,因為我也曾經看見手持手機一直看著離線地圖走錯方向的山友,慶幸遇到我提醒了他們。
這條山境到大板根後半段,幾乎都是緩下切,路蹟部份專注看著前面方地上,走起來會很順暢。
地上平整,還有林務局設置的紅色螢光路條,膽大心細這條尋訪大板根之旅,一趟安心愉悅的旅程。
路依然是清楚,這條除了是探訪大板根也是一條鹿場連嶺古道山境,近年來疫情關係登山成了民眾休閒活動,全台灣的山境活洛起來,但爬山還是攜伴比較安心,多一個人多一對眼睛幫忙找路,有伴走膽識也會自然顯現。
雖然走在雲霧帶,不要太慌張及趕路,看到的路比較清楚。
只要平穩的走,休息的時間不要過久,其實1小時半左右會抵達,雖然沒有里程木樁,但看著手機時間,也可以抓出大約還有多久為抵達。
途中遇到這一根倒木,須要跨過這根倒木,差不多快抵達大板根的位置,倒木不知哪一年它自己滑落路障沒了,或是林務局還是山友把他切斷,讓山友可以直接通行。
依然是清楚可見,平緩下切的路況,還有著熱心山友綁的路條,讓我們能安心往來這條山境,造福所有山友放心親近山林。
路蹟清楚就不太須要趕路,對有心血管疾病的山友在緩和的步道,不會想急速快走,也能放開心胸往返森林步道,不易突然不適,反而幫助心肺功能的健康。
山境來到比較平緩優美的位置,漫步可以細細欣賞四周的山林景致,為了趟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當你漫步在森林,每一個角度都會是此生從未見過綠意盎然的美景,慢步找尋把握當下靜靜的欣賞。
因為走的慢,看得多,心情也因森林美景感受到舒坦愉悅,身心靈因環境而放開心胸,或許停下腳步喝口水好好欣賞四周美好的森林氛圍。
遇見披著綠袍的百年大樹阿公,開始平緩陡上,但距離是不會太久,保持與親朋好友聊天歡樂時光。
又來到一處景致美麗的區域,當陽光灑落幽靜的山林,瞬間的美在這沉靜的路上特別驚喜,會讓你花一點時間拍下來收藏起來。
路總是清楚可見,內心只有一直走到終點才罷休,平緩的山境也不會喘,也忘了走多久了,還剩下多久才會。
來到一處腹地廣闊平緩的位置。
眼睛在密密麻麻的林木間,眼睛穿過樹林,發現一顆與眾不同巨大的老樹,他的樹根相當誇張雄偉。
原來我們已經來到了北坑山傳說中的大板根位置了。
如此的壯觀板根驚喜著看著,終於親自造訪看見盧山真面目,也順利安心抵達。
我們終於徒步花了四小時的時間,造訪近年來超人氣的北坑山大板根,看到如此大自然奇景畫面是辛苦絕對值得。
具大的板根讓人驚嘆,這或許是已被發現最粗的一顆。
若不是鹿場連嶺古道必經之路,成了山友追逐的目標,想目睹大板根爺爺,可能不知道何時。
後方是往鹿場連嶺古道,沒有準備的山友,請三思,這非郊山,冷門山境攀登人不多路蹟不算明顯,容易迷途,須要的是登山老手走過的經驗。
比照一下板根與人的比例,如此的誇張。
不知是否土質下陷讓板根因此裸露,還是特有種,變得未現身的板根牢牢的抓住山地,免得一個震動或是風雨交加連根拔起傾倒。
抬頭往上看著樹梢大板根爺爺還是活著,相當硬朗,在這如此健康環境下,無憂安居成為樹瑞,將來還有機會成為台灣10大神木的可能性。
山友拍照不傷到大板根爺爺,旁邊站立已經足夠證明到此一遊的打卡炫耀照片。
坐在板根上拍照雖然也是可以炫耀,但板根爺爺因年事過高衰弱現象,還是要珍惜他還活著給大家拍照,把機會留給更多前來造訪的山友,也不會被講話,會拍的不一定坐著拍才會拍的美,哪一天須要大頭貼,到專業的攝影棚拍會比較美。
林務局也在這裡設立一座告示牌提醒了山友,維護山林保持山林的環境,全靠自己的道德教育,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但自己做到會成為榜樣,讓身邊的山友學習,也會教育自己的小孩,做個登山模範生,也對得起自己的行為。
待了快1小時,四目相望拍攝紀錄,也差不多要跟大板根爺爺道別了,惜別有緣再相會了,路況好又交通工具便利,哪一天想到又跑來看看爺爺活著好不好。
離開約在下午二點,雲霧開始灑落整片森林,迷霧森林的美景,我又駐足欣賞四周的寧靜的景致,放我同事先行。
回程都有將近10幾位山友同行,但我因喜歡慢慢欣賞山林每一個角落,把記憶留在心底,所以早已經脫離了這些人群,獨自愜意走在寂靜的山境之間。
漫步正享受著能得獨自包場的山林,四周空無人或許對有些山友害怕,對我來說或許有過經驗,成了日常登山景觀,才容許我獨自包場山林。
回程我拍下我在這裡與同事聊天,不慎滑倒割破手皮,大量流血的位置,其原因是顧講話放鬆腳步踏不穩就滑下去,還好登山都有準備好急救包,自行敷藥包紮即可繼續探索之旅。
這一段算是蠻陡的位置,路程也不算長,過去就都蠻平緩陡上的路況。
陽光偶爾露臉灑路了森林之間。
回程的路平靜。
視角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美景。
也會發現過去的木馬古道。
路就只有一條,時間還早,不再須要趕路,漫步享受沿途如此優美的林相。
經過了北坑山三角點後回到了鞍部集運場。
開始一段漫長的司馬限林道,約2小時的路程跑不掉,但也擺脫森林山境,回到寬敞的林道上。
陽光灑進樹林內特別美麗。
這趟旅程帶給我們的驚喜,只有辛勤健走親自看見,才能體會當下的興奮心情。
若沒有這份動力,我想會跟都市人睡到自然醒,卻浪費一天的時光,山林壯觀大自然的美卻能吸引著我們一來再來。
出發是動力的起點,準備好了去完成夢想,歲月不會回頭,等到退休或是一場病沒力氣走,這些夢想也成了感嘆的一場夢。
回程的路,其實還蠻累,讓我們中途休息了二次,去程累積下來的疲勞多少有關。
經過漫長的路程終於回到柵欄,也即將結束這一天的探索驚喜北坑山大板根之旅。
回到熟悉的林間步道入口。
沒多久抵達到了文明水泥地遊客中心前路段。
回到了遊客中心,結束今天的探訪旅程,走了四小時的路回到這裡,尤其踢林道特別的累,精神上還些許的疲憊,但也達成全紀錄分享給大家。
離開了泰安鄉山林,回到了文明的都市。
回到熟悉的日常畫面,日後再找時間繼續探索其他山林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