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蹟歷史建築秘境︱白冷圳出入口
從市區來到了和平區參山國家風景區內,沿途刺青山綠水,依山傍水,可以說是台中市民的後花園,往往來到和平區來沖沖去沖沖,你可能錯過隱藏在森林茂密裡一座日據時代到現代文明還在使用的「百年活古蹟建築」。
找尋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白冷圳出入口百年歷史古蹟,隱藏在通往馬鞍壩旁,鄰近於谷關七雄老六白毛山下,或許登山客有空也可以前往參觀這偉大的建築,因為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遠東最長最大,具有「遠東第一倒虹吸管」美譽,爬山不忘長知識,挖掘這裡可能遺忘的歲月故事,喚起你我的記憶。
大甲溪從上游源頭中央山脈大雪山及南湖大山匯集下來的水源,流入台中「母親之河」大甲溪經過石岡區,最後從清水出海,豐富的水源也成為社地區的生命之水的一部份,這條溪對新社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工程,因為新社區本身缺水無法灌溉農作物,透過白冷圳水源導入,百年來讓現今的新社區農業繁榮,造就了聞名全台的香姑農特產,可以說沒有白冷圳,就沒有新社鄉的繁榮與富庶。
想探索最重要的白冷圳出入口有二條路口可以進入,一是走天輪白冷吊橋進入,搭客運也有停靠站可以下車,這裡下車徒步約3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二是從馬鞍壩上方走到盡頭左轉。
首先從天輪白冷吊橋路境介紹。
直走到底.
過橋後直走。
大約10秒會發現有白冷圳出入口指標往左轉。
左轉後大約機車大約5分鐘應該就會抵達停車處,不會很遠。
抵達停車處,往階梯上行。
說是這裡是秘境,來了一小時沒有半個人出現,人煙稀少成了秘境條件之一。
走在這裡寂靜的四周空無一人,突然出現一個人默默走過來或是從後面腳步聲,你一定會嚇到,尤其去年對面的東卯山有山友被「台灣黑雄」阿嚕吧,來到這裡眼睛要放亮一點警覺一些。
前方有一座鐵梯往下走就到了。
走下鐵梯就可以看到探索最重要的目的地了。
映入眼簾就是一座可能被遺忘了百年歷史活古蹟-白冷圳出入口,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建設,及當時遠東最大的水利工程,當時昭和2年(1927)由台灣總督府技師磯田謙雄先生設計,現今稱他為「白冷圳之父」。
白冷圳開闢於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認為甘蔗經濟價值高,且台灣的土壤與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為了大量培育推廣種植甘蔗所需的蔗苗,於民國二年選定台中縣新社台地做為蔗苗養成所。卻因當地缺乏水源,屬於第四紀古層赭色酸性土壤,形同全無灌溉的「看天田」,加上土質乾燥、地下水位普遍低落,一年中乾旱期從九月至一年二月,長達六個月。
在這種缺水環境下,繁殖蔗苗也困難重重,種植的甘蔗品種僅限於需水分較少的「細莖竹蔗」,「大莖爪哇種蔗苗」則需在鄰近的東勢、石岡地區水田種植。因此,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七年由台灣總督府撥專款闢建這條水利設施。
水源引自台中市和平區的白冷高地,亦即大甲溪水源上游,海拔高度為五百四十二點六五公尺,入水口鑿石設閘由直徑六點零六公尺、深二十點六一公尺的管制井,並沿著山麓開鑿引水渠道穿越山谷到新社。早年的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開鑿與材料運輸全賴人力作業,工程相當艱鉅。完工後,初期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日本政府在新社鄉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全省推廣種植,白冷圳水源肩負灌溉蔗苗重任,日人對它非常重視。
照片下方隱約可以看到溪水都往這邊流入。
大甲溪之水源,翻山越嶺來到新社,因進水口是在白冷,故稱「白冷圳」。
於西元1928年12月施工,於1932年5月完工,歷時三年六個月,總工程費104萬日圓(相當於現今新台幣12億元)。
若是從馬鞍壩方向進入影像紀錄。
▲到了民宅這裡會有明顯指標容易親近古蹟。
這裡是白冷圳出入口不遠處,大甲溪馬鞍霸左邊約5分鐘路程一座白冷圳沉砂池。
▲從大甲溪抽進去的水抵達這座沉沙池功用是白冷圳導入的溪水淨水處理,應該說是溪水用的淨水器,長約50公尺,為雙層汴口RC結構,功能在於淨水,有設置凹槽,讓比水重的雜物、砂石留下。
▲當三個水閘門關閉時水會從上面流出,當水的閘門開時,連同水及砂石經由排水道流進大甲溪中,主要是避免圳路的淤積與較大石頭的沖擊,而維護導水路的水流暢通及延長建築物使用的壽命。
▲在沉沙池旁有一處白冷圳導水路入水口,是白冷圳第一座NO.1遂道出口(全長共有 22 座)。
離沉沙池不遠處會有第一座NO.1渡槽,「渡槽」是白冷圳導水道,路長 16.5 公里, 隧座 22 座、渡槽14庫及3座倒虹吸工。
白冷圳全長十六點六公里,水路溝壁為混凝土砌塊石,水橋、隧道、暗渠、渡槽大都是鋼筋混凝土,十分堅固耐用,其中三分之一為隧道,共二十二座,長七公里多,開鑿與材料運輸全靠人力,工程艱鉅。三座虹吸管,厚度均為一點二公分,第一座一百三十四公尺,通過阿寸溪底;第二座三百四十六公尺,通過抽藤坑溪底,高低落差九十公尺,第三座四十三點五公尺,通過矮山坑溪底,當時是東洋地區第一長的虹吸管,至今仍是遠東地區之最。
白冷圳進水口位在天輪分廠對岸,主線起點海拔553公尺,直到終點新社「圓堀」分水池海拔530公尺,落差23公尺 (921地震後因取水口及出水口高程變動,落差變為23.5公尺)。由圓堀分水池支出分圳向外擴增灌溉範圍,其灌溉面積約790公頃,包含圓堀、馬力埔、水底寮、鳥銃頭、矮山坑與大南等地。
白冷圳沿白毛山的山腰峻坡而建,以遇山鑿洞,遇水架橋方式,以暗渠穿過山腹、以水橋或倒虹吸工法穿越溪谷。
最後來到了白冷圳在新社區終點處。
我們可以說沒有白冷圳,就沒有新社鄉的繁榮與富庶,更沒有今日新社區豐富的鄉情。
所以當時台中縣政府(未與台中市合併前) 辦理縣內十大歷史建築物票選拾,白冷圳獲的最高票,不僅受鄉民肯定,也同時被縣民肯定他得歷史與文化地位,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從這裡開始分支到民生用水及灌溉肥田。
沿途建造隧道、水橋,與平原地區水圳有不同之處,可謂「遇山鑿隧,逢川造橋」,至今已成當地人飲水思源的象徵,也成了歷史活教材。
也讓成就了近年聞名全台,參訪人數破百萬新社花海的榮景及新社區觀光效益。
就在旁邊的大甲溪發電廠員工消費合作社,自產白冷冰棒算是來往谷關中途人氣最旺的地方,清涼好吃枝仔冰有居民特別從市區來這裡買整箱回去食用。
好山好水好心情,歡迎來台中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