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甲媽祖遶境,4月17日起駕遶境進香南部輕旅行】
有百年進香活動歷史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進近年來已被Discovery Channel探索頻道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活動之一,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非物質活的文化遺產』稱號而聞名全球。
官網: http://www.dajiamazu.org.tw/index.aspx
http://www.mazuevent.com/index.htm











整個遶境活動算是宗教界的嘉年華,從早期莊嚴的廟會活動到現今全省各地陣頭創意熱鬧氣氛表演的廟會活動,廟旁集滿上百家夜市美食佳餚及當地知名特色小吃,從視覺到胃覺都呈現出嘉年華會特色,只是有一個習俗是起駕當天到新港奉天宮是吃素的,從那裡折返回程才開始吃葷。
聞名全世界的大甲媽祖起駕前這些來自於各地信眾將會家中供奉的進香旗,拿回來過火是必經的過程,老一輩形容將守護家園的天兵天將回到原廟裡恭迎媽祖回廟報到或是跟隨進香。
回巒到廟裡進香旗再度過火,再卷捆起來或是裝起來,意味無形靈氣的天兵天將駐紮進香旗後帶回家平日供奉,免於沿路一路騎車飄走。
與其你不相信有神明,但也有把握最後一絲希望如此才能安定人心。
每年進香人數不斷的成長到2013年將近130萬人次參與,不管是看熱鬧或是還願進香還是忠誠進香信眾,熱忱是這活動的宗旨。
人生總是要有一次現場親自歷練才算是完整的人生,我是如此看待,這不是迷信,這是體驗不同的活動內涵,從自己的角度看見地方宗教活動進香活動意境,體驗在文明都市裡從未接觸的廟會活動,也只有大甲媽祖進香活動人人都可以自由開放參與的活動。
近年最另人振奮人心加碼演出活動是起駕到大甲橋上以比照國慶煙火等級轟動施放喔(在大甲橋旁),五光十射的煙火震撼施放時間超久真的很誇張。


媽祖的全名是姓林,名默(林默),而因為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也是現今都稱呼媽祖為林默娘關係。出生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灣賢良港一個仕宦家庭(所以媽祖生是農曆3月23日,也是3月瘋媽祖的根據)。媽祖原本不過是普通官宦的女兒,由于她善良勇敢,能舍生忘死救人于危難,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仰。『人行善事,死而為神』,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而媽祖其實她是一位海上保護神,掌管水上航運平安的女神,所以媽祖廟興建立廟祀奉最多都是沿海地區,媽祖出生地湄洲也是靠海捕魚的地方,人家現今祈福的信眾廣闊到各地,已經成為大家心中的大眾神,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因此有另一種稱呼媽祖為媽祖婆,另外客家地區也稱呼「媽祖婆」。
而臺灣民間卻將之稱為「媽祖」,在大陸文學者載蔣維錟認為原因是近幾十年來,臺灣許多廟宇爆發了誰是最早從湄洲分靈而來的「娘媽」之爭,誰是最早的娘媽「祖廟」,正因臺灣廟宇在爭論誰是「娘媽祖廟」,導致大陸的「娘媽」在臺灣改稱為「媽祖(娘媽祖廟之簡稱)」。這樣的推論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因為「媽祖」或「媽祖廟」、「媽祖宮」等名稱早在清代康熙年間的臺灣民間就已經出現了。
媽祖稱呼由來試探上述提到「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對海神林默親暱而慣用的稱呼,因為大陸福建、廣東方面於明清時代多稱祂為「娘媽」。然則何以「娘媽」來到臺灣之後,就被廣泛以「媽祖」之稱取而代之呢?這個問題目前學界只有極少數幾人碰觸到,首先是大陸學者蔣維錟先生在1992 年發〈“媽祖”名稱的由來〉一文,他說:「近年來,臺灣出現誰是最早從湄洲分靈的媽祖的激烈爭論。……這場爭論很可能就是以“娘媽”改稱“媽祖”為契機的。」接著福建師範大學文化研究所的陳元熙,於2001年「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一篇題為〈莆田人普遍信仰媽祖的原因--兼談“娘媽”名稱的由來及其演變〉的論文,針對蔣維錟的論點加以闡述補充。他認為:娘媽”的“娘”是指天妃神名的末字,而“媽”是對祖母與婦女的尊稱。……莆田民間的暱稱習慣只稱人名的末字,不直呼其姓名,……因此,莆田百姓取天妃神名「默娘」的「娘」,後加一“媽”字,便稱天妃為娘媽了。首先,根據原始文獻記載,媽祖本名並非「林默娘」,而是「林默」,若照陳元熙的推論,則天妃應被莆田百姓稱為「默媽」而非「娘媽」,可見陳元熙認為「莆田百姓取天妃神名「默娘」的「娘」,後加一「媽」字,便稱天妃為「娘媽」,這種論點完全無說服力。
雖然閩粵一帶民間的確將海神林默稱為「娘媽」,但此「娘」(娘媽)非彼「娘」(林默娘,實為林默),「娘媽」的「娘」實與「媽」一樣,都是民間對婦女的尊稱或俗稱。例如織女,民間習慣上就祂為七娘媽、七星娘娘,七夕時就稱「七娘媽生」,若依陳元熙之說,海神林默稱為「娘媽」是其名林默「娘」再加上「媽」字的尊稱而成,那七娘媽的女神本名最後一個字是否也是「娘」呢?事實上,清代之時不論是民間或皇家,都習慣將婦女稱為某某娘,而且這樣的稱呼,由來已久。清、高士奇《天祿識餘》曰:娘字,俗書古無,當作孃,今通為婦女之稱。韓魏公傳中云:「宮中稱郭后為大娘,劉妃為小娘。」則皇家亦如此稱之,不獨民間。可見「娘媽」是一個同義的複合名詞,娘即是媽,媽即是娘,都是民間對婦女的稱呼,特別是對已婚婦女的稱呼。即因「娘」為清代以前民間對一般婦女的稱呼,所以一般庶民就將「林默」稱為「林默娘」,以示親切。
「媽祖廟」的名稱早在清代康熙年間的臺灣就出現了,因此以「媽祖」為天妃、天后的俗稱,最慢於康熙年間的臺灣民間即已出現。
至於「媽祖婆」一稱,當然是源自「媽祖」之俗稱,只是加稱一「婆」字更顯親切而已。就如玉皇大帝(上帝)一樣,民間俗稱祂為「天公」或「上帝公」,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而男性神明的民間俗稱為「公」,其對應的女性神明的俗稱就是「婆」,如土地「公」(福德正神)之另一半為土地「婆」,保生大帝大道「公」與天上聖母媽祖「婆」鬥法,也是對應性的稱法。再加「婆」一字,只是為了更凸顯其親切性罷了。
如果沒有錯的話媽祖-林默是單身未嫁,已輕熟女不到30歲升天成仙,神像雕塑應該屬於這面容依據,媽祖出生地湄州神像感覺比較接近當時的年齡雕刻,但歲月及威嚴條件也可能是延伸成熟的面容,比較不可思議是某些廟宇從網路記錄影片看到幫媽祖換衣服是一位男性,是廟方人為擲杯指派,我疑慮的想法是是女性換衣物應該由女性幫她換才合理,無想像一位信徒男性幫一位女性總經理換衣服,還是個萬眾女明神,她會讓你換嗎?我相信千百個理由說是擲杯指派也她不願意,媽祖是因為沒有開口或是動手飛踢,不然她不會生氣嗎?她是神明,她是未婚。
你不能否認信仰的力量,當一個人求助無門,他可能是一個希望。
台灣居民平均每3人有一位信仰媽祖,就可以知道媽祖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而媽祖廟在民間信仰的寺廟另一種稱呼為:大廟。
大甲媽祖南部進香輕旅行>>起程
後記續媽祖傳奇(資料來源網路資訊)
媽祖與觀音神佛同祀
由於大陸文學作者認為媽祖名稱的由來,與觀音信仰有密切關係,所以本節首先闡明民間信仰中媽祖與觀音的關係,包括媽祖自小就「性好禮佛」、媽祖是「普陀現前世」、「大士轉身」之降誕傳説。其次再說明臺灣民間信仰中早將媽祖與觀音視為「雙慈」,並將媽祖與觀音一神一佛同祀一祠,此種習以為常、由來已久的信仰文化,似乎隱含著媽祖與觀音在臺灣民間信仰有著「神佛一體」的密切性。復次,二次大戰中臺灣各地媽祖廟有許多關於媽祖抱接砲彈的傳說,其中的媽祖所顯現的形象卻是觀音,在大甲鎮瀾宮信徒間流傳說美機轟炸時,有人看到一位白衣女子,用衣裙接住從飛機掉下來的炸彈,才使得大甲地區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居民紛紛感念媽祖德澤,因此每年大甲媽進香活動,居民縱使再忙碌,至少也會做到「送出城」的儀式,以表達對媽祖庇佑地方的一份謝意。